北京积分落户咨询中心了解到,GDP平减指数作为广义的物价指标,其好转意味着经济整体向好。PPI在连续54个月负增长后翘首转正,单季同比涨幅持续上扬,表示经济供给层面已摆脱此前冷清的局面。经济复苏,加上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了7%,作为居民消费物价指标的CPI,照理也应该上升才对。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,CPI不仅没有提升,反而下降了。
质言之,物价指标出现了大背离。为什么,这种异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这就得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“房子的本来属性”来看了。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井喷有两年了。我们假设这些房子都是买来住的(亦即符合其消费属性的),那么买了之后一定会装修,并购买家具家电等消费品,最终这一系列的购买行为都会体现在CPI上。而现在的情况是CPI不升反降,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推出:
1.人们买房不是为了居住,而是为了高价卖出(亦即房子不是消费品,而是投资品)。所以买了之后,不需装修及购买家具家电等等。
2.买房子要付首付,办了贷款后,要按期还本付息。高房价及相关调控措施(比如提高购房首付比例),均会让居民此类支出大幅增加,相应地挤压了正常消费的空间。美国人当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刺激消费,金融创新了次级抵押贷款,最终引爆危机。
3.高房价刺激了购房者的加杠杆行为。可以想象,如果连买房的的首付都是借的,收入证明也是假的(为了获取更高的按揭贷款额度),那么购房者一定会节衣缩食来还债。
或许可以这么说,物价指标的背离,恰恰是房地产市场日趋“泡沫化”的结果。这一趋势如果不受控制,则我们离泡沫的破裂也不远了。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估算,截止一季度末,我国居民的债务总和已超35万亿,较两年前净增11万亿。换句话说,目前居民存量债务的三分之一是在2015年3月30日央行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(所谓“330新政”)之后发生的——相对轻松的首付以及房价长期向上的趋势,让人们乐观地以为借债炒房是合理的,就像在本世纪初的美国。
是时候让房子回归其居住属性了。
北京积分落户热点关注: